-
- 回顧與前瞻:中國的新興版畫藝術
-
中國版畫有上千年的悠久歷史,但本世紀三十年代以前的版畫仍然是復制版畫,自1931年起,由魯迅倡導的新興木刻,才開始了我國有創作版畫的史頁,到現在已經度過了七十年的歲月。新興版畫和古代復制版畫不僅在制作技術上有很大差異,而且在作為藝術的功能與現實意義上也有質的區別。新興版畫從它誕生那天起,便和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緊密相關,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命運血肉相連,它是中國革命文藝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三十年代左翼美術的主力軍。版畫家是以藝術家和革命戰士的雙重身分出現在歷史舞臺上,毫不含糊地以藝術作為戰斗的武器,在思想教育戰線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七十年來,新興版畫都是在人民大眾火熱的斗爭中成長、發展和壯大的。
新興版畫的發展歷程大體上可分為四個階段。從1931年到1937年是萌芽時期。1937年到1949年是成長時期。1949年到1966年是繁榮時期。1976年
[詳細...]
- 中國版畫發展
-
版畫,是中國美術的一個重要門類。古代版畫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數銅版刻和套色漏印。獨特的刀味與木味使它在中國文化藝術史上具有獨立的藝術價值與地位。
中國版畫的起源,有漢朝說、東晉說、六朝以至隋朝說。現存我國最早的版畫,有款刻年月的,是舉世聞名的“咸通”本《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卷首圖,根據題記,作于公元868年。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至德”本版畫,據估計比“咸通”本早約百年。唐、五代時期的版畫,在我國西北和吳越等地都有發現的作品。作品大多古樸俊秀,奏刀有神。內容題材以宗教經卷為主。
宋元時期的佛教版畫,在唐、五代的基礎上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刻本章法完善,體韻遒勁。同時,在經卷中也開始出現山水景物圖形。其他題材的版畫,如科技知識與文藝門類的書籍、圖冊等也有大量的雕印作品。北宋的汴京,南宋臨安、紹興、湖州、婺州、蘇州、福建建安
[詳細...]
- 外國近現代雕塑
-
-
外國近現代雕塑藝術以歐洲最為突出。它曾經產生了一批杰出的雕塑家和優秀作品。作為歐洲近代雕塑藝術的代表作,可以三位法國雕塑家,即烏東、呂德、羅丹的《伏爾泰坐像》、《馬賽曲》、《加萊義民》為例。它們分別代表了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三大藝術流派。現代雕塑可以法籍羅馬尼亞裔雕塑家布朗庫西的《波嘉尼小姐》、法籍俄裔雕塑家扎特金的《被破壞的鹿特丹市紀念碑》、英國雕塑家亨利·摩爾的《國王與王后》、美國雕塑家里維拉的《無限大》為例,它們從不同方面生動地展示了現代雕塑藝術向多元化發展的趨勢。
法國近代著名肖像雕塑家烏東的《伏爾泰坐像》,是為法國杰出的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創作的全身像。當時伏爾泰已是8
[詳細...]
- 明清牙雕
-
明清牙雕即中國明清時代的象牙雕刻,其作品種類繁多,小自扇骨、香熏、花插、筆筒,大至花卉盆景、山水人物、巨型龍舟、連幅圍屏等。當時象牙、犀角雕刻和竹木、金石雕刻并沒有嚴格的分工,許多工藝家對加工各種質地的材料均得心應手,如明代的鮑天成、濮仲謙,清代的尤通、尚均等,都是這樣的多面手。所以明清牙雕更易于吸收他種雕刻技法的長處。故宮博物院所藏明象牙雕松蔭策杖圖筆筒、明象牙雕歲寒三友筆筒,都明顯地受到竹刻名家鏟地法、毛雕法的影響。上海博物館所藏明象牙圓雕公服冠帶人物坐像、故宮博物院所藏明象牙圓雕觀音送子像、明象牙圓雕雙龍戲水筆架、明象牙浮雕雙螭荔枝方盒,都是明代象牙雕刻的代表作。
清代的象牙雕刻有江南和廣東兩大流派。江南嘉定派的刻竹名家如封錫祿、封錫璋、封始岐、封始鎬、施天璋等都在造辦處“牙作”當差。還有顧繼臣、葉鼎新、陸曙明、李裔廣、張丙文也是江南
[詳細...]
- 南北朝雕塑
-
三國兩晉南北朝雕塑主要有陵墓雕刻、俑、宗教造像,還有些供玩賞的小型雕塑品,用于建筑或器皿上的工藝雕塑也很普遍。由于處于長期分裂動蕩的階段,各民族不斷接觸、斗爭、融合,又大量從異國的藝術特別是宗教藝術中汲取了養分,因此雕塑呈現出豐富多采的新面貌,為其后隋唐雕塑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并對鄰國特別是朝鮮、日本的雕塑產生了影響。
陵墓雕刻 帝王陵墓地表上的石刻群雕,以南朝保存較好,分布在南京附近,現存31處,有宋、齊、梁、陳諸代的作品,以齊、梁兩代為多。從保存較完整的梁文帝蕭順之建陵及梁安成康王蕭秀墓前石刻觀察,南朝陵墓石刻群雕一般由成對的石獸、神道石柱和石碑所組成。石獸有翼,一般呈蹲伏狀,勁健有力,造型雄偉,是以整石雕成的立體圓雕,體長和高度多在3米以上。若與漢代陵墓前石刻,如霍去病墓石刻相比,可以明顯地看出雕造技藝的長足進步和完全不同的時代風
[詳細...]
- 商代雕塑
-
中國西周的雕塑,繼承商代傳統,而風格傾向于寫實,逐漸淘汰了商代藝術中神秘恐怖的氣氛,出現現實的、理性的因素。
人物形象 青銅器中的人物形象雕塑作品,主要有刖刑奴隸守門鬲。已知的有兩件,都是將人物置于具體的生活環境中表現。一件出土于陜西扶風莊白家1號窖穴。器作屋形,正面有門,左扇門外鑄一守門的奴隸,裸身,頭后有髻,刖去雙足;另一件為故宮博物院所藏,亦作屋形,左扇門外鑄一裸體刖去左脛的男性守門奴隸。這兩件作品直接表現了西周奴隸制社會殘酷的階級壓迫關系,同時,也提供了西周時期房屋的立體形象。青銅人物形象的雕塑作品還有河南洛陽北瑤出土的人形車轄,形象比較寫實,頭戴網狀束發之物,有纓垂結于頦下,衣方領直裾,雙手置腰間,屈膝而坐(見彩圖人形車轄(西周)河南洛陽出土)。陜西寶雞茹家莊出土的車轅飾,雕一披長發裸上身的人屈四肢擁抱轅端的獸頭,背上刺有對鹿花紋
[詳細...]
- 商代雕塑2
-
中國商代雕塑,所使用的材料有青銅、陶土、玉石、牙骨等,題材主要為人、動物與各種神異動物,有圓雕與浮雕兩種形式。有些是建筑上的裝飾,大多數是工藝美術品或器物上的附加裝飾,也有一些是具有獨立意義的雕塑作品。
早期作品 在相當于夏商之際的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存中,發現有陶土捏塑的龜紐蓋、蟾蜍、羊頭紐飾等(見二里頭陶塑)。玉制品中有獸面紋柄形器,柄上刻有花瓣紋與獸面相間的紋飾,柄端琢成獸頭,造型優美,代表了當時制玉工藝的最高水平。在稍晚的二里崗文化遺存中,出現更多的小型陶塑作品,有跽坐人像和虎、羊頭、魚及許多龜的形象。捏制手法樸拙,但能相當準確地抓住對象的基本特征與動態,并注意了造型的完整性。龜的形象很多,可能與當時的迷信觀念有關。
人物雕塑商代人物雕塑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寫實的或比較寫實的人物形象;一類是半人半獸或人與獸、人與神怪動物組合在一起的
[詳細...]
|
-
-
|